首页 > 文学
“北海班”做大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段时间,我同影友发礼聊起深入乡镇社区,拍摄文化活动方面的题材。正巧遇见曾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的中山老友,便向他说起我的想法。中山人脉极广,不日便联系上铁山港区文旅局领导,转而由我直接同北海市海港粤剧团团长陈发联系。正巧,海港粤港团于10月21日晚在铁山港区南乐社区进行惠民演出,剧目为《珠还合浦》。

当天下午,按陈团长发来的定位图,我们二人驾车来到铁山港区南乐社区。陈团长正在指导社区培训戏曲人才排练,见我们到来,很热情地用纯正的南康语调简单介绍了当晚演出的大致情况。看见陈团长忙于工作,我们便到社区四处走走,欣赏这里陌生的风景。

到了六点钟左右,演员们开始在后台吃晚饭,陈团长备了餐具邀请我们一同进餐。二三十人的晚餐,一桶饭,三盘菜,一荤两素,饭菜虽简单,但味道可口。演员们或坐或站或蹲,都很热情地招呼我俩多吃点菜、要吃饱。第一次尝到“戏饭”的滋味,心中舒畅却别有一番感受。干戏班这一行真不容易,经常换场走动,因陋就简,伙食也很随便。两天之后我们再相约到石头埠贵和垌村,陈团长叮嘱,要我们来“食晚”(吃晚饭)。来到村口广场,只见一两个演员在忙活着,灶具煲盘架在地上生火,白粥、咸鱼、鸡屎菜是最能管饱的特色乡土菜餸,晚餐同样吃得清淡。演员们乐此不疲的精神令我心生敬佩。

如今北海市海港粤剧团名号响亮大气,殊不知剧团这碗“菜”,其“菜面”与“菜底”大不一样。剧团前身是陂塘粤剧团,籍贯南康镇陂塘村,诞生于1952年,屈指一算,如今已届古稀之年。早年的远乡僻壤,竟有一群农夫村民攀上粤剧大戏,练就唱腔身段,到外埠四处演戏。虽然戏演得有声有色,无奈以“陂塘”冠名,让人觉得乡味太重,土里土气,与大戏的气质对不上板。于是,剧团掌门人想方设法换上如今这个让人需揣量几分的名号。

演员们用餐后即进入化妆环节,后台也算宽松,二十来人分列两排对坐,各自对着镜子拨弄脸面。以前看大戏,见台上的花旦文武生都打扮得光鲜靓丽,现在第一次在乡村社区戏台近距离见识演员化妆,才知道大戏扮相化妆很需要功夫。演员们从束发、打粉底、搽高光、开鼻梁、搽面红、画眉、画眼、涂唇各个程序有条不紊。虽然是民间粤剧团,但化妆却很专业,花旦文武生同样一丝不苟。曾见过粤剧演员化妆,却没见过这么具体的操作。我从演员上妆开始,走来走去按下快门,拍下演员们的化妆照,演员专注于自己的镜前工作,任由镜头前后左右对着,神态自若。难得这场面记录一个剧团开场前的工作照。到了着装上戏服,看看时间,化个妆用去不止一个钟头。

服装师把各个角色的服装按顺序排出桌面,文武旦角穿衣系带之后,个个仪态靓丽。看来剧团很注重服装。记得我小时候跟大人去看大戏,观众除了对演员的技艺评头品足。对着装也是少不了指指点点。戏服在台上的视觉观感很有戏分。询问陈团长,该团的戏服都是自行设计,自行加工,材料上乘,制作精致。施以粉黛上了头冠服装的演员真似电影中的宫廷佳丽,不由得按下快门,立此存照。

此刻,乐队的锣鼓板声响起,演员按剧情依次上台,我赶紧到操场上拍戏台照。台上的灯光亮度均匀适当,台面没有暗角,拍下的照片效果好。虽然手持相机调焦,但也不时停下来,忍不住欣赏台上的演出。花旦入戏快,将情感融入唱腔,声音清丽而畅亢,两天后在石头埠贵和垌村演出的《相见不相亲》剧目,台上唱念做打演得精彩,台下观众看得安静,看得入神。陈团长不愧是当家文武生,唱腔圆润洪亮。我到后台夸陈团长唱得好,陈团长边饮水边自谦说:“连演几晚,今晚声喉差啲。”演戏这碗饭真不是谁都吃得好。

据陈团长讲,陂塘出过不少好花旦,极受观众戏迷欢迎。如今也有些花旦演员在专业剧团担纲。南康真是出粤剧人才的好地方。从欧凯明先生到海港粤剧团大多演员都是出自南康这方水土。南康人对粤剧情有独钟。其实,粤剧在铁山港区很受欢迎,从铁山港区文旅局安排海港粤剧团今年的惠民演出场次延至12月底,由此可知粤剧在港区的覆盖面,剧团每年都在南康、白龙、营盘、赤江等乡镇下的各村社区巡回演出他们的剧目。

优秀文化缺不了人们的喜好与传承。陈团长直言,传承是常挂心上的事情。因而,剧团除了演出,常年在各社区年轻人中培训戏曲人才。剧团需要年轻人参与。记得欧凯明先生曾言:“我们北海合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这么多优秀文化,应该充分挖掘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也让本地年轻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自信都是老一辈粤剧人所系念的。有年轻人追逐的文化不会衰落。

我同陈发团长认识,一回不生,两回更熟。在南乐社区初次见面,那装束相貌,我误以为是村委主任,与他发给我的演出照大相径庭,但一经言语交流,便流露出敦厚朴实的南康汉子气质。陈团长,地道的陂塘村人,早年曾在艺训班学戏,生来对粤剧有痴迷的喜好,七岁登台表演。陈团长的父亲、姑姑、儿子、儿媳都同戏曲结缘,儿子儿媳同在粤剧界闯荡,他的小孙女也善歌善舞,算得上南康镇上的粤剧世家。陈团长年近花甲,19岁入行到陂塘粤剧团,算来艺龄也不短,在同行业界小有名气,现任海港粤剧团第四任团长。台上夫妇俩分演角色,台下共同管理剧团,把剧团调整得有条有理。

剧团经营多年,自负盈亏,如今有办公室、有演员宿舍、有排练场地、有练功房、有自置车辆。此外,道具、音响、灯光、背景墙等戏台设施都是自己购置。几十年努力创下的业绩真让人刮目相看。

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剧团日常几十人发工资吃饭是颇费心机的大事情,走出去向外巡演多了一道生存之路。

剧团在铁山港区社区的惠民演出告一段落之后,接到广东湛江市下面乡镇的邀请,又马不停蹄赶去演出。剧团每年演出有两三百场,其中有近一半的场次在广东。历年在湛江、茂名、阳江、化州等地基本走遍。广东是粤剧的诞生地,当地民众对粤剧的喜好和欣赏水平可想而知。一支来自广西的粤剧团队能经常在上述地方巡回演出,必然有其过硬的本领,不是强龙过不了江。每逢海港粤港团来演出,当地观众戏迷相约相告:“今晚去睇睇“北海班”做大戏。”这可是对海港粤剧团最好的评价。

回来整理照片,在前台拍下的场景,演员的扮相与表演、灯光与背景所组成的场面感分不出业余与专业,从后台拍下的场面,还原了一个从乡镇走来的剧团本真面貌。

(作者为北海人,北海作协会员、广西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编辑:潘沁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