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河源:客家古邑展新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源溯河洛,风自中原。荥阳郡、颍川堂、江夏堂、南阳堂……谈到中原,广东河源人总会觉得格外亲切,各姓的郡望、堂号,很多来自河洛一带。

河源市作为全国较少的纯客家地区之一,是一块古老而又活力十足的热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源客家文化可追溯到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设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历时千年的交融整合,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风格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

赵佗治龙川开发岭南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年轻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在平定岭南后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桂林郡、象郡与南海郡,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出任南海尉,赵佗出任龙川令。作为当时广东地域最早置县的4个古邑之一,龙川向有“岭南首邑”之誉。

身为龙川县令,赵佗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先进地区,进而带动整个东江流域发展。

专家认为,赵佗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古龙川也因此成为孕育岭南文化的重要关节点,最终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成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衣冠南渡”促汉越融合

2000多年来,今河源地区从百越定居地渐渐成为汉越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之一。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河源设县建城,辖区含今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博罗等县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均为古龙川旧地。

秦辟南海郡、建龙川县后,在之后的王朝更迭中,战乱不断,加之时常发生的灾荒,也使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为苟全性命、延续后昆于乱世,中原士族、中下层人士陆续向南迁徙,成语“衣冠南渡”也由此而来。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经东江出赣徙粤,分居各地。

清乾隆《河源县志》对河源的形势描写并赞美道:“河源形胜极为壮丽,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语其四塞,则丰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长宁、连平当其隘;槎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和平、龙川塞其冲。两江至县治合流而下,与永安、博罗、归善相互连接,去海数百里。”

这样的地势,使得河源相对封闭,而在天下动荡之时,这样的地势又成了天然屏障,隔绝了中原烽火,吸引南迁的望族、士民落居,与当地越人各族融合。

2200多年来,河源大地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本土俊彦,代有才人,灿若群星,彪炳汗青;亦有众多外来官宦名士在岭南宦游寓居,在当地著书讲学,传播官定正统文化,留下佳话,名垂史册。

两千年积淀客家风情

如今,不管是在河源市区还是各个乡镇,一口客家话即可畅通无阻。2200多年的文化沉淀,使河源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代表性的包括客家民谣、客家礼俗、客家歌舞、客家美食、客家方言等,还有舞龙、舞狮、龙凤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活动。其中,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紫金花朝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古邑河源,到处可见古迹和遗址。有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龙川佗城镇,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越王井;越王庙、唐代正相塔、宋代苏堤、明代新塔、清代学宫与考棚,一一被修缮,均在保护之列;佗城镇现有4万人口中竟拥有179个姓氏,并有“百家祠”等国内罕见的独特现象。

河源的客家民居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常见的有围龙屋、走马楼和四角楼。一处处客家古村落、古建筑与街区,是观察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凝聚着客家人的世界观和处世理念。

如今,人们仍能从现代河源找到传统客家风情,客家山歌、童谣与种类戏剧,现在仍在发展传承。河源的客家风俗习惯以“八喜”即添丁之喜、乔迁之喜、金榜之喜、花烛之喜、立灶之喜、寿诞之喜、节庆之喜、丰收之喜最为特色。时至今日,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河源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平台建设,建有花灯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及非遗传习所、传习点等。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客家古邑迎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党的二十大以来,河源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抢抓广东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在打造产业集群、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布局,在狠抓优质项目、增添新动能上“落子”,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活力上发力,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2023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1348.22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源市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打造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取得了突出成效。截至2023年,河源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在广东省排名第九位,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包装饮用水企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40.5亿元,位列全国各地级市第二;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加速向百亿级迈进。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河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河源着力发展“一粮二茶三佳果”,积极打造产值超100亿元的生态畜禽及超50亿元的丝苗米、油茶、茶叶等“1+3”农业龙头产业,加速构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同时,河源还积极推动万绿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山水“颜值”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河源与河南洛阳,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情谊悠长。如今,河源与洛阳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友好的往来。人们通过互访交流,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友好情谊的新篇章。

编辑:钟登芳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