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40年 · 序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与改革开放的北海共成长
——写在《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


作者 叶乐阳


在历史的长卷里总有一些篇章,以其独特的光辉,照亮时代的航道,引领前行的方向。

1984年3月,北海被列入我国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与此同时《北海日报》呱呱坠地。不经意间,这份诞生在辉煌年代的市级党报,已届不惑之年。值此《北海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激动与敬意,回望承载着记忆与梦想的不平凡岁月,这既是对一份报纸成长历程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北海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深刻铭记。

四十年前,《北海日报》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应运而生,如同一颗新生的种子,在北海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四十年风雨兼程,《北海日报》由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她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以笔作桨,以纸为帆,勇敢驶向新闻事业的广阔海洋。回望北海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北海日报》担当了时代吹号者和历史记录者的角色。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北海日报》紧跟时代步伐,以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考力和强烈的使命感,报道了无数关于北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故事。她及时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展现北海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奋斗足迹和辉煌成就。《北海日报》的四十年,是不断自我超越、勇攀高峰的四十年,她见证并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在北海的伟大实践,也见证了北海这座城市的崛起与繁荣。

《北海日报》每一步的成长都凝聚着几代新闻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作为北海改革开放历史的亲历者,我与北海结缘始自《北海日报》,亲眼见证和有幸参与推动了《北海日报》在北海大开发时期的快速发展。1993年,我比今天的《北海日报》还年轻,正当韶华之年,担任江西《宜春日报》(《赣中报》)副总编辑、副社长已经4年多。作为“三个总编九十九”中的一员,我和两位同事共同领导着一家有着500多名员工的地市级党报社。是年5月,年轻的我放弃调任省委党报中层正职或调入深圳、海口等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挈妇将雏辞乡南下,调入《北海日报》担任副总编辑,投身处于开放开发澎湃热潮中的北海。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也是有志有为青年创业创造的美好年代,北海给了追梦者一方大展宏图的热土,《北海日报》给了新闻人一块施展才干的舞台。在《北海日报》工作短短三年,我的专业能力得到尽情发挥充分释放,先后协同两任社长兼总编辑以及班子其他同事,倾力推动报社改革,锐意引领报纸创新,可以说共创了《北海日报》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

我们以办好报纸为先,着重报纸扩容、版面创新,狠抓报社立身之本。1993年底,《北海日报》由四开四版小报扩版为对开大报,每天出版四至八个版,有时出版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版,此后我还领衔创办了子报《北海晚报》。在开放开发磅礴大势中,举凡北海的重要会议、重点项目、重头活动、重大节点,《北海日报》《北海晚报》无役不与,记者活跃的身影无处不在。报纸在版面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新闻内容上追求广度与深度,力求紧贴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贴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经常精心策划系列重点报道、专题报道、深度访谈以及系列评论文章,积极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为北海开放开发鼓与呼;我们积极关注民生问题,反映群众呼声,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当好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北海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激发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创造伟力;我们紧随改革开放脚步,深入一线采访挖掘了许许多多新闻素材,用一篇篇精彩的新闻报道,讲述北海人民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感人故事,用一幅幅生动的发展画卷,展现北海这片热土的沧桑巨变。《北海日报》知名度、美誉度也同步得到大幅提升,那些年本报新闻业务能力在业界有口皆碑,新闻作品硕果累累,在广西新闻奖评选中屡获殊荣,获奖等级和数量连年跃升全区地市报前列。

我们以搞好经营为重,着力拓展业态、增加营收,夯实报社发展之基。北海开发大潮给《北海日报》的经营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抢抓机遇拓展业态,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广告经营机会,形成以报纸发行和印刷为支撑、广告拓展为新增长点的经营格局,报社经营收入达到了历史高点,尤其是广告经营额名列全区地市报前列,在全国地市报同业中也颇有名声。北海大开发时期的经济积累,为《北海日报》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进入数字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使之逐步从最初条件简陋的低矮平房过渡到软件、硬件现代化的报社;从几页黑白印刷纸进步到多版面彩色大报、多媒体融合矩阵;从创刊之初的稚嫩与探索,发展成为今天地方不可或缺的新闻舆论重要阵地。

我们以带好队伍为要,着眼选贤纳才、精心栽培,造就报社栋梁之材。遥想当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北海日报》荟萃了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其中既有本报本地原有骨干,也有从西南、西北、东北、中部省市和广西各地应聘而来、择优录用的新人。报社领导班子对这些青年人给予高度重视,进行重点培养,生活上心贴心关爱,业务上手把手指教,引领他们在开放的北海奉献青春,在新闻的沃土茁壮成长。而这些青年英才也没有辜负美好年华,他们以不懈地开拓进取唱响了青春之歌,以突出的业绩才干成长为栋梁之材。从当年这些青年才俊中,走出了多位社长总编,其中包括四任《北海日报》的一把手,他们承接前辈报人的优良传统,在新闻的征途上凝聚媒体同仁,接续奋斗勇毅向前,不断续写《北海日报》的辉煌。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北海日报》这四十年,不仅记录了北海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也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历史风貌。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地市党报,《北海日报》三年经历,当属我人生历程永志难忘的章节,我为《北海日报》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为曾是《北海日报》一员感到自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海日报》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满怀信心期待,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北海日报》一定会加倍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继续书写开放的北海、开放的党报更加灿烂夺目的精彩华章。

2024年9月23日


(作者系广西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


编辑:周方舟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