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事
40年间,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从渔舟唱晚到商贾云集,一场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在北海上演——
从渔村小镇变成现代化滨海城市 | 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末,秋风送来了“北海蓝”,摄影家毛家平操作无人机在北海市廉州湾大道北部湾一号楼群升空,到了120米的位置,监视器里展开了一轴多彩的城市画卷。
自198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以来,北海的变化深刻地记录在摄影家的影集里。“越来越出片,越来越现代化。”在摄影家的眼里,北海的城市美感唾手可得。
过去,是几条路、几座桥、几幢楼;
现在,是条条路、座座桥、连片的楼群。
从照片走进现实,宜居宜业的北海看得见、摸得着。

拔地而起的北岸楼群。吴杰 摄

乘东风,黄土地变金路网

10月1日,在“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向海图强 开放发展,‘我们这40年’——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40周年大型图片展”上,来自哈尔滨的“候鸟”王大爷对着一张张照片入了神。他很难相信,短短的40年,北海的变化如此之大。在一张照片上,他发现了旅居北海所在的位置。那是铁路以南片区,在2000年之前,这还是一片黄土地。
风从海上来,万里势如虹。
1992年,北海借助“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东风,以“土地成片开发”的方式拉开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大幕,一条条城市道路迅速开工建设。很快,北海城市路网的模样便呈现出来。
向海大道上的亚叉岭立交桥。(资料图)许振国 摄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1996年,钦北铁路全线竣工,奠定了北海现代化城市的基础。
2007年,海景大道开始大规模动工。
2008年,西南大道开始全线复工。
2010年,北海提出“三年跨越发展工程”。随后那一两年,在北海到处都是道路施工现场。
2014年,银滩大道建成通车,成为北海有史以来建设标准最高的城市道路和景观大道。
2016年1月,新世纪大道全线贯通。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这一年间,广东路跨铁路立交桥、上海路跨铁路立交桥、西藏路跨铁路平交桥先后建成通车。
至此,“七纵七横”路网格局形成,但北海没有止步,道路施工依然密集:杭州路、河南路、江苏路、长沙路、湘潭路、向海大道、廉州湾大道依次开工,实现全线或分段竣工通车。自2019年起,陆续有49条(段)“断头路”被打通,以江苏路、浙江路、杭州路、长沙路、湘潭路等为框架,构建了“小三纵三横”路网。城市综合功能新区的雏形渐成,万达商业区、吾悦广场、银滩片区等核心商圈接连崛起。
长沙路。蒋兴媚 摄
2023年,随着赤江路的打通,赤江路与长沙路交会处东南角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建材商店聚集区。地暖橱柜一体机的经营者小张告诉记者,他把店选在这里,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交通便利。
强布局,条条大路通大海

“北海条条大路都能通向海边,我每次一跟车上的外地游客说起这个,他们就是一阵羡慕。”滴滴司机陈师傅偶尔会接到外地游客的单子,这是他的“推销王牌”。
向海大道直通海边。(资料图)许振国 摄
这一张“王牌”,实则是北海长期以来的空间布局。
1984年,北海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仅9.3平方公里。40年来,开放春风往哪里吹,城建版图就扩张到哪里。尤其是近年来北海城市空间布局不断完善,构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铁山港和廉州镇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框架,城区实体地域面积扩大到111.24平方公里,增长近 12倍。北海大道、西南大道、银滩大道、新世纪大道、金海岸大道、南珠大道等城市道路贯通,构建形成主城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主干路网体系,大幅提升主城区与城市外部道路的联通能力。
金海岸大道。周祥鹏 摄
“城市的未来发展会有更广阔的空间。”站在西村港跨海大桥下,北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铭辉眺望着远处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近年来北海市积极推进廉州湾大道、向海大道、海洋大道、冯家江大桥、西村港大桥等战略性通道的建设,强化主城区与廉州湾新区、铁山港区、冯家江片区、海洋产业园区等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冯家江大桥。许振国 摄
作为实施向海经济发展规划、拓展城市框架的重大工程,冯家江大桥、西村港跨海大桥分别于2022年8月、12月建成通车。金海岸大桥于2022年开工,正在持续推进建设。这些战略性通道是北海向海图强走出的关键一步,为擘画开放发展新图景做好了充足准备。
西村港跨海大桥。蒋兴媚 摄
今年2月,《北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自治区政府批复,为北海市在空间发展、城市建设及布局上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可靠的发展依据。
《规划》提出,要延续北海城市空间拥湾向海发展特点,推进中心城区“东进、北融、中优”发展,增强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构建“一带两轴八片”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统筹安排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注重产城融合,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保障公共利益。
保安居,他们笑起来真好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俯瞰江苏路公租住房小区。蒋兴媚 摄
在江苏路公租房小区,许晚霞在家里一边摘菜,一边跟记者细数这些年生活的变化。
许晚霞离异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早年她并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摆摊挣来的钱租个一居室。尽管如此,租房生活也不顺利,几年间,她搬家多达五六次。
2018年,她通过资格审查,搬进了公租房小区。53平方米的两居室,成为她和女儿“温暖的家”。搬进公租房小区后,她再也没有搬离的想法。“租金低,小区环境好,周边的设施都很齐全,邻居相处得也很好。”如今孩子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许晚霞的笑容里带有一丝“苦尽甘来”。
而住在杭州路公租房小区的69岁的蒋柏全和老伴也有了晚年的归属感。因为早年做船工伤了腰,蒋柏全过去多年都没有固定工作,和老伴靠做点零工维持生计。过去他租住在地角社区的一个民房里,逼仄、阴暗,环境很差。2015年,他搬进公租房,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了却了他的一桩心病。
杭州路公租房小区。图源:北海市住建局
自2009年底杭州路公租房小区迎来第一批入住的困难家庭,北海市的保障性安居住房项目算是正式落地。一个个“许晚霞”、“蒋柏全”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委、市政府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构建“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里,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目标,通过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扩大房源供给,以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构建分类兜底保障,对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让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含本市农民工)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和缓解,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
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47609套保障性安居住房,累计完成发放租赁住房补贴9907户共8473.23万元,圆了50028户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细绣花,“面子”“里子”都有了

如果说路网工程是北海城市建设的“面子”,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就是经得起考验的“里子”。
2020年,北海市启动城市背街小巷提升畅通行动,包括海城区谭屋片区在内的全市1887条背街小巷成为这次改造提升的“得益者”。
谭屋片区是北海城区里典型的居民自建房开放式老旧街区,建于1979年。街巷路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一下雨就积水。进入21世纪后,街坊们好不容易买上了小汽车代步,但是连巷子口都开不进,许多谭屋片区的老居民不得不“出逃”。
时隔4年,谭屋四巷居民庞启修还记得很清楚:背街小巷改造的施工队进场后,除了扬起来的尘土,还有一股子喜悦从街头弥漫至巷尾。天气炎热,居民们每天主动为施工队提供冰冻糖水和凉茶,施工队晚上“加班”,居民自发地从家里牵出了电灯照明。
经过背街小巷改造后的谭屋片区。蒋兴媚 摄
经过“改造”后的谭屋片区面貌大翻新,路平灯亮、鸟语花香,成为北海市背街小巷改造的示范街区,2023年被评为全区“最美街巷”。
2022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在全区部署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工作。北海市掀起新一轮改造提升行动热潮,持续推动提升背街小巷的治理能级。截至目前,北海在全市范围改造提升的背街小巷已达2269条,惠及群众近50万人,把“民所盼”变为了“民所赞”。
9月27日晚,位于重庆路上的北云小区一如既往的热闹。
孩童在小区文体广场上嬉闹玩耍,街坊四邻在连心亭里喝茶聊天。顶着月光,秋后的夜晚动中有静,邻里和睦的幸福生活有了具象化。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个小区还是一幅黑灯瞎火、污水横流的面貌。
这样的幸福,得益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民心工程。
北云小区是原北海港职工宿舍的新迁小区,于1997年建设,共有240户住户。由于建设初期的规划不完善,原小区只为大家提供了住的地方,也带来了住的烦恼。没有规划停车位、夜灯昏暗还不是最恼人的,而是一到下雨天,污水雨水同时进入排水系统,造成污水冒溢、积水遍地,环境实在糟糕。
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北云小区,增设了全自动车辆进出门禁、规划了汽车、电动车停车位,增加了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等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翻倍提升,业主委员会主任彭华寿喜上眉梢。
北云小区只是一个缩影。2020年,北海市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立“市级指导协调、县区统筹推进、社区动员实施、居民参与改造”的工作机制,致力于解决群众居住、出行、环境等突出问题。4年间,全市共改造401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居民32987户。
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主要完善了供水、排水、道路、供气、消防、安防等基础类设施,提升了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场、充电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等完善类设施,重点解决了直接影响群众居住安全、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
改造后的水上派出所宿舍内车位规划合理。
(资料图)许振国 摄
2024年5月,北海市在全区城市更新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工作经验交流发言,向全区推广老旧小区改造“北海经验”。
重民生,幸福城市有图景

40年来,在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北海不失“民生底色”。
“2013年来到北海工作、生活,当时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读书问题。因为没有北海户口,不知道能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新北海人”冯玉珍说,刚来到北海时居住在城东片区,孩子“留守”在老家读幼儿园。因为了解到北海的大多数公办学校都在老城区,她不免忧虑。
但这个担心很快便迎刃而解。为了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要缓解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我市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2年以来,我市新建扩建学校48所。如今,冯玉珍接到身边生活的孩子,不仅顺利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也在离家不远的公办中学就读。
新建成的银海区第二实验学校。(资料图)李君光 摄
在北海,城市建设是有温度的。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北海在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时都埋下了“伏笔”,全面加速一系列公共设施的落地与建设。
2021年4月30日,位于南珠大道与新世纪大道交汇的南珠广场内的北海体育馆正式开馆。当天,最动人的一幕,是不少市民特地来到这里,和门口的一座三人铜雕合影。
北海体育馆。(资料图)许振国 摄
这是一次和北海市民的“温情之约”。
2008年,陪伴了市民15年之久的北海老体育馆场馆因为日益破旧、设备老化但改扩空间有限,满足不了市民健身、体育训练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求而拆除。当年坊间传信,“从门口拆掉的三人雕像以后会原封不动立到新馆去”。
新建的体育馆投资3.45亿元,共占地88.77亩、总建筑面积约37705.94平方米。分为主馆、副馆、检录疏散厅三个板块,建筑规模为大型乙级体育馆,主馆满足举办体育竞赛、体育培训、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需求,副馆向市民开放,满足群众日常开展体育健身的需求。“回忆杀”的兴奋之后,市民更加充分感受到这波“福利”的厚重。如今,体育馆可满足市民健身、锻炼的需求,使群众尽情享受健身福利,同时也成为夜间运动打卡点。
除此之外,图书馆、新工人文化宫、博物馆及档案馆等文化地标近年来相继落成,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海市工人文化宫。(资料图)赵锦妙 摄
园博园、市花公园、体育休闲公园、西藏路带状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陆续建成开放,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市花公园。(资料图)许振国 摄
银滩四号路、银滩西区绿道、黄金北岸、冯家江湿地公园等城市绿道相继建成,形成了贯穿城市、连接自然的绿色脉络;
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周祥鹏 摄
市人民医院银滩院区、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成,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北海致力于构建一个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1984年到2024年,北海城市建设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从渔舟唱晚到商贾云集,这不仅仅是城市的扩张,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北海的故事,也是中国众多城市发展的缩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海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目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新篇章。


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全媒体记者 | 李维维

编辑:罗钊毅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