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温柔海风轻抚的海滨小城——北海,我的故事悄然铺展,与一份名为《北海日报》的报纸,编织了四十载的深情厚谊。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我成长路上的陪伴者,陪我笑过、哭过、成长过,直至如今的不惑之年。
记忆的长河中,最初与《北海日报》的邂逅,是在一个蝉鸣悠长的夏日午后。那时的我,还是个稚嫩的孩童,改革开放的春风刚拂过这片土地,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而充满希望。一次偶然的生病,让我在中医院的药房里,第一次触摸到了这份跳动着城市脉搏的报纸。那鲜红的“北海日报”四字,如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我天真地以为,每日与报纸的相遇,能让我的病痛早日消散,那份纯真与执着,至今仍让我心头一暖。
随着年岁的增长,《北海日报》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爷爷病房中的时光,是它陪伴我们度过了漫长的等待与期盼。每当爷爷手捧报纸,那专注而满足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油墨的香气与文字的温度。在那些日子里,《北海日报》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寄托,它让爷爷在病痛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与慰藉。
20世纪90年代,是《北海日报》与我共同成长的黄金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澎湃,我在报纸上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从“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到访,到国际珍珠节的盛况空前,每一条新闻都让我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那时的我,常常怀揣着《北海日报》,漫步在长青路上,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探索,都化作了脚下坚定的步伐。
高中时代,我与《北海日报》的情缘更加深厚。1999年,当“黄金周”的消息首次见诸报端,我兴奋地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规划着属于我们的超长版假期的桂林之旅。而在学习压力山大之时,它又是我的避风港,一杯珍珠奶茶,一碗牛腩粉,再加上一周的《北海日报》,让我在京都书店的角落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回望过去,《北海日报》不仅记录了我的成长轨迹,更是我青春岁月的见证者。它陪我走过了无数个日夜,分享了我的喜悦与忧伤,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北海日报》都将与我同行,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让这份情谊永远年轻,永远鲜活。
(作者为北海人,公司职员。)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