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诗心写草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国华又出了新作《掌上花园》。这是他的第25本散文集,内含200多篇文章,艺术性地展现深圳的花花草草。徜徉在本书恬淡而又雅致的花草世界,你可以随时为打动心灵的文字驻足停留。

作家面对偌大的花草世界,倾情地传递着诗意的审视、诗性的描绘。他想象桂花的“暴动”:“万一将来某一天,天崩地裂,就在普普通通的公园里,连接天上地下的桂花,枝条摇一摇,所有的植物都跟着它起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桂花》)描写雨中水石榕的状态:“六月初,连绵阴雨。雨打树叶沙沙响。急雨时,雨珠大,树叶被砸得频频低头。天空中似有人问,服不服,服不服?树叶弹回十分之一的幅度,说,不服。”(《水石榕》)展现紫茉莉的卓然不群:“喜欢此刻的紫茉莉。像是六月的催眠曲,其他植物在这柔和的曲子里,睡得真踏实。等别人都绽开了,它再沉沉地睡去。”(《紫茉莉》)……由于作者对花草的审美化、情绪化的表述,使各个长短不一的篇章话语张力弥漫,情感表达时起时伏、抑扬有致,呈现着截然不同的审美特质。借花喻人,借花寄情,切口虽小,却能以小见大。作品明朗地暗示人们:应该怎样地认识、认知我们身旁的一花一草?又应该怎样地爱惜、爱护不同季节、不同门类的花草们?

在本书中,作者以随笔的轻松笔调阐释自己的审美情怀和对美的见解。以一颗童心看自然,奇异的生命景观会无处不在。比如写被移植的兰花草:“兰花草只在深山中。移栽到都市里,不爱此方水土,开一朵意思意思得了。”(《兰花草》)写凋落的琴叶珊瑚:“树下的她们,如躺在枕头上的母女,悄悄搂在了一起。”(《琴叶珊瑚》)写澳洲鸭脚木的“鸭脚”:“它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人们目力所及,是凝固的一只只脚。那只鸭子,实际已走过千山万水,疲惫不堪。”(《伞树》)……在作者笔下,花花草草也有灵魂和感知,有着人类难以企及的风范,无论是微小的还是硕大的、盛开的还是零落的,它们总是以全部身心燃烧着生命的光华,闪耀着生活的光彩,闪射着生存的光芒。打开本书,扑面而来的,并不只是缤纷的色彩、芳香的气息和深长的意味,还有着大地伦理的至爱关怀以及由人而物的道德眷顾。

本书通过对“大自然”的花朵的精心描绘,试图呈现出观赏者的“人性”及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性”的。“花”即“心灵”,绽放的是“生命的形态”,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产生“审美愉悦”,而不是看其“功用”。作者坦诚地说:“笔下的花,或活泼,或沉郁,或淡然,或跳脱,但每每落笔,常有忍不住大哭一场的悲伤。花儿们各自芬芳,开了,谢了,哪里知道我已经陪伴了她们的一生。”(《序》)因此,他笔下的这些“花事”散文几乎篇篇都“集合”了“叙事”“说理”和“抒情”的“分子”,而且无不诚实地袒露着自己的“性情”——无趣不动笔,无趣不成文。

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在场的力量”。因为在场,才能动情,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字。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我所描述的植物,全部为我亲眼所见”“我笔下的这些花,每一种至少要亲眼见两次。”尊重事实,并非要依葫芦画瓢写成一本关于花的自然科普读物,而是散文。为了感知花,作者无数次地走近去闻、去观察、去审视,甚至去采摘并捧在手中,通过与花的互动和接触,产生了不同的情绪。而花又用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等同作者对话,这些“花之语”深深打动了作者,激活了他的悲伤和快乐,激励他书写它们的故事。

五颜六色的花,是时间的表情,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王国华为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花儿们写下的文字中,流淌着对自然草木的一腔挚爱。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的话,我觉得个别篇什稍显单薄,或许可以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些。


编辑:许苏文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