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海里之后,我成了海的一部分。
这个寻常的傍晚,银滩延续着它的热闹。阳光不再刺眼,和潮水一样柔和。不同口音的人来到北海,又从北海各个地方来到银滩。海的远端似乎存在某种力量,将潮水和海风往岸上推送。岸边的人既在陆地的尽头,也在海的尽头。浪花反复冲刷,即使他们站着不动,也像一次次走进海里,又一次次走上海滩。
我的家乡在四百公里之外。在那里,连绵不绝的山峦将视野阻隔,天空的形状受限于山川的起伏。我小时候以为所有地方都有相似的山川河流,直到爷爷说起北海。他作为先进教师代表到过北海,此后三十年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那次短暂的旅程。他口中的银滩是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动车开通之后,仅需四个半小时,我就可以来到这座城市。
我来了几次北海,每一次都觉得新鲜。这一次,我在银滩旁边找个旅馆,换了身衣服就去海边。沿着海滩漫步,视野得到舒展,心情变得惬意。我知道目之所及不是海的尽头,但辽阔本身就是风景。漫天的蓝色从不显得乏味,相反,它带来了想象。那些造船的人,那些无畏的航海家在出发前肯定也有过无数猜想。
人们卷起裤腿抵消海水的力量。在远端,海水虽然有起伏,但是没有形成浪花。在人群前面不远处,海水翻起白色的丝绸,缓慢而有节奏地往岸上卷去。我熟悉水性,喜欢在更远的地方迎接刚刚形成的海浪。好几次,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游到了人群边缘,感觉整片大海在扑过来,兴奋、紧张、满足在体内交织。我七岁就学会了游泳,但是村头的河只有五六米宽,活动空间是一个椭圆形的区域,稍微摆动几下手臂就要折返。那条河太小了,无法消解我的体力。后来每次发洪水,我都会跑去看它膨胀的样子。再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旁边有条江叫浔江。到了周末,我经常沿着防洪堤散步。浔江很宽,但是我仍可以看到对岸的建筑。看久了之后,我觉得它无法满足我对辽阔的想象。当我来到北海,看到天地在远处相接,觉得整个岭南放进海里也不值一提。我用尽力气喊几声,结果很明显,没有听到任何回声。在无边的平面中,万物静默如谜,只剩下创世之初的渺茫。我看到了一艘船,有五六层。它一定很大,只是在海里,任何有形状的物品都显得渺小,呈现孤独的状态。它没有声音,没有轨迹,漂浮在水面上,和纸船无异。多大的船才能丈量大海?那些豪言征服的人,有没有抵达风的尽头?我回头望向岸边,发现人们只剩下轮廓,再也无从区分。整座城市变得低矮,在黄昏深处摇曳。
我是很晚才回到岸上的。我看到了一个坐轮椅的人,头发几乎全白,脸上很多皱纹,在球形钢塑前对着大海张开双手。我想他也住在一个没有海的城市。隔空的拥抱像在迎接故人——长久的憧憬让初次相遇就亲切如重逢。我没有问他是不是第一次来。他承受的不便让我感受到了英雄主义。英雄有时候并不需要手执利剑,更不仰仗千军万马的加持,而仅仅是一个不幸的人在生活的落差中向上一跃。我喜欢这样的亲切,它突如其来,又足够深刻——我们拥抱过同样的辽阔。
当地的朋友带我去了北海老街和侨港风情街。生蚝、扇贝、虾、蟹、鱿鱼等来自大海的食材充盈着城市的烟火气。很明显,北海是因海而兴的城市。追溯历史,北海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遣使者从合浦、徐闻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远至印度、斯里兰卡,用丝绸和黄金交换明珠、琉璃等奇珍异宝。宋、元、明时期,航线发展到波斯湾及非洲北部。历史的辉煌延续了下来,现在的北海是连接东盟各国的门户城市。夜市中,几条相接的街道挤满了人,店家的吆喝和行人的谈笑不断交织。我们捧着冰镇椰子穿行在人潮中,周围都是休闲裤、拖鞋、电动车、糖水店这些极富特色的元素。在“华南F3”(网络用语,指广东、广西、海南),人们主打一个舒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其实大海也何曾辜负过我们?银滩的沙质依旧细软,海水依旧湛蓝,波浪依旧温软。踩在上面,总能感受到时间的延续——很早之前它就是这个样子,多年以后它还会是这个样子。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国际重要湿地”的“海上森林”红树林,乍一看和岭南其他植物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这些木本胎生植物,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发芽,长成幼树之后脱落,插入海滩继续生长,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一样。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可以适应海水。稀缺的特性让鸟类和鱼贝这些归属于天空和水里的物种融洽相处。它们是防风消浪的屏障,也是物种延续的乐园。而在涠洲岛,除了珊瑚、火山岩和海蚀地貌,很多人还专程来围观布氏鲸。布氏鲸换气的时候会喷出水柱,有些岛民亲切地称它们为“吹水鱼”。和珊瑚一样,布氏鲸族群的壮大验证了海域环境的改善。赶海捕鱼、寻鲸踏浪,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回来之后,我时常想起那个坐轮椅的人。面对无边的辽阔,那个姿势也许出于本能。后来我见过很多人张开双手拍照,甚至用这个姿势冲进海里。只是希望我们再次向大海张开双手的时候,不是为了索取,不是为了显露征服的决心,而是给出温暖的拥抱。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