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广场上的“物理实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周末的清晨在小区广场散步,远远地看到广场中央有小哥俩在捣鼓着什么。走近了细看,一个中号可乐瓶四角安装上了鲜红的三角翼,大一点的小哥正往瓶里倒入少量的透明液体,然后旋上盖子,插在一个奇怪的金属架子上。说它“奇怪”,是因为它有两条粗细不一的尾巴——粗的连接着常见的打气筒,细的连接着一个小盒状的物体。紧接着,就见小哥哥把类似一块布的东西叠好后塞进了外加的空截段,用一个黄色锥头盖上。此时,一个火箭状的小模型呈现在我的眼前。

小哥拿起气筒打气,隔着透明的塑料瓶能清楚地看到液体里冒出了一串串气泡。稍后,打了几手气筒的小哥,给小个子做个手势,小个子拿起了细尾巴的小盒,两人同声倒时:“3、2、1,发射”,“嗖”一声,“小火箭”瞬间腾空,在高空处开出一朵小花,又缓缓落下。

看到“小火箭”完美地发射成功并回收,我的兴趣也被完全调动了。如是的操作我从头到尾地近距离观察过好几次,其中的原理也基本明白——加入的液体是水,由于打气筒注入的压缩空气只能少量溶于水,于是会在水部的上端形成气腔,随着空气的增多,气压强也会随之增强。细点尾巴的小盒子用于触发控制,这时压缩气体推动瓶内的水急速地排出形成反推动,这就是“水火箭”动力的来源。

经询问得知,大点的小哥是县里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水火箭”得到了学校组建的“科技兴趣小组”的理论指导并提供了相应的制作器材,除了个别精巧的机件是从网上购置外,其他的材料,如可乐瓶、气筒都是他们用心收集,精心制作并组装而成的。

看着他们,让我不由想起了上初中时的一堂物理课。物理老师说:“我有一支魔法棍,能指挥躺在桌面上的纸屑“站”起来。只见老师拿出一支小棍,还特地让我们检查一下是否有机关,经过我们的检查确认后,他拿起一块布裹住手里的棍子,快速连续地抽动,然后用小棍子靠近纸屑,我们惊奇地看到,小纸片瞬间就跳上了棍子,而大一点的纸片则随着棒头前后摆动,跳起了“摇摆舞”。就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课让我记住了“摩擦起电”的科学原理,也理解了冬天脱下羊毛背心时为什么总有噼里啪啦的放电声。

显然,寓教于乐、融学于趣的科学实践让求知的兴趣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对科学原理的活学活用,让孩子们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时尚。曾经,少年时,我们会为纸飞机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落地而欢呼;为躲开竹水枪喷出的水柱顾头不顾腚;会在打水漂时兴奋的数着石子在水面上跳动的次数,乐此不疲。但我发现,一般在这些游戏项目上公认玩得最好、最出风头的,似乎一直是那几个学习尖子。他们总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新鲜玩意儿,先从模仿入手,玩熟后便又加上自己鬼点子,再把新的玩法告诉同学们一起玩。

今天的孩子们拥有更为新颖、有趣的科学体验,科学的普及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每到周末或假日,总少不了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来到合浦月饼小镇的科技馆,看着孩子们享受亲手操作科学模型带来的乐趣,一同领略同步科技前沿的无人机、3D打印技术的奇妙。

就在前两天,我在这里看到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打烟牌”,而今天却是小哥俩在做物理实验。真希望下次再来时,我看到的景象是一群少年围在一起,探索着更多集“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于一体的娱乐活动,在探索与发现中找到更多童年的快乐。


编辑:许苏文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