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浙江启动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在20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迭代升级,全方位体现着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模式的重塑、城乡发展的统筹、治理方式的嬗变,探索出了一条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论断。由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和内在要求。“千万工程”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在环境整治、城乡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创新及成效,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蕴含着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为各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并创造性地加以转化应用到本地实践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打开新局面,要着力在“定力”“活力”“合力”等方面下功夫。

创造性转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稳“定力”。生搬硬套、盲目对标,难免跑偏走样,必须结合实际保持定力,才能创造性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发展理念来看,北海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在坚持“生态立市”推动绿色发展上经得起“诱惑”、抵得住压力,守住项目准入的环保门槛。从政策制定来看,对标“千万工程”,要看到浙江乡村的发展是“有钱”和“有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北海学经验助振兴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乡村发展层次、财政可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程度进行顶层设计。同时,乡村建设和发展更要实事求是,依托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村庄特色及发展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坚持“一村一策”,避免盲目追求整齐划一。从战略定力来看,要学习“千万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韧劲,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守科学理念、科学规划,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创造性转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激“活力”。农民主体性的缺失,是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农民理应是乡村振兴的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但现实中农民认为“国家有钱有政策,农民是配角”,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对标“千万工程”要抓住“共建共享”这一要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做到问需于民,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以此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同时更要依靠群众,问计于民,善于发动、引领群众,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事情,政府要严守边界,做到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留足空间。

创造性转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聚“合力”。乡村振兴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所要推动的工作更加复杂多样,所要协调的主体多元化、差异化显著,这些特点意味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强调统筹协调,更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建乡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看到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关键一招”。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必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落实责任,确保人、财、力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委政府、村“两委”、村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统筹协调各主体优势互补并有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付雪原)

编辑:卫俊旭
相关稿件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