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近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回望中华文明史,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里的部分馆藏文物,正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历史“见证者”。今年6月,该博物馆两度迎来了东盟各国的客人。6月9日,参加“东盟伙伴”看中国式现代化媒体行活动的数十名东盟国家媒体代表,来到该博物馆采访。6月28日,出席第17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的东盟国家代表莅临该博物馆参观。
东盟国家的客人在文物前驻足,仔细聆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在东汉干栏式陶屋前,柬埔寨记者安桑南激动地说:“在柬埔寨,现在仍然有这样的建筑,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越南媒体人武春海则感叹:“馆藏文物虽然都出土自中国,但部分文物的发源地在东南亚国家,这些都是千年前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贸易往来的历史物证,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友好关系延续下去。
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开放包容,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和谐共处、共谋发展,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基本准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面向未来,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