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港码头5号泊位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大宗商品通关更加便利。覃鸿图 摄
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外贸无疑是衡量其经济质量的晴雨表。记者从北海市商务局了解到,从2012年到2021年,北海市外贸进出口额从131.2亿元增加至300.2亿元,年均增长9.6%。特别是今年1至7月,北海市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95亿元,同比增长9.4%。面对全球经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北海外贸何以有如此韧劲?
连日来,记者深入我市各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采访时了解到,扩大外贸“朋友圈”、向海经济蓬勃发展、政策“组合拳”实施,成为我市稳外贸的“压舱石”。
“我们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罗非鱼、叉尾鮰鱼、金鲳鱼、虾,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8月24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北海经开区的广西金海盈食品有限公司,从中控室的屏幕上可以看到各个车间和生产环节,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公司主要负责人袁中胜介绍,多年来,公司水海产品年出口额超过3亿元。
北海是广西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早在2012年,北海市就被授予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水产品基地)”称号。彼时,全国仅59家基地获此殊荣,北海水产加工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等体系,年出口约2亿美元,占广西水产品出口约八成份额。
北海市宽利水产有限公司是北海老牌水海产品出口企业,做水海产品贸易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8月24日,记者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上百名穿着工服的工人正忙着加工巴菲蛤、寿司虾、拉长虾等即将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的产品,每一个产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把控。“我们宽利在国外市场很受欢迎,一听是宽利的产品,大家都很信任。”董事长岑卫霞道出了公司的制胜“钥匙”,近两年来,宽利不断招工扩大生产,出口量逐年增长。
随着新一轮开放大潮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北海企业选择“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生意“朋友圈”。2016年,北海市商务局推动远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业“走出去”,广西祥和顺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在非洲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园区建设自营渔港,入驻的企业在当地海域完成捕捞后,就近上岸加工,将“北海出品”送达全球各地食客的餐桌。2018年12月,该园区成为广西首批自治区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非洲……水海产品飘香海外,这只是北海外贸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北海市以向海经济为统领,编制实施“向海经济发展规划”“行动方案”,逐步打造形成了以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向海工业体系,为北海稳外贸提供了重要支撑。广西惠科科技有限公司政企事务部负责人钟丽萍告诉记者,惠科电子今年1至7月出口超过1.15亿美元,进口0.69亿美元。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北海市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完成进出口额48亿元,造纸产业完成进出口额22亿元,新材料产业完成进出口额37.9亿元。
向海产业蓬勃发展,“朋友圈”持续扩大,优化营商环境和畅通渠道成为重要一环。“北海至香港外贸集装箱航班班次由每周2班加密为3班,缩短了运输周期,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陆运改走海运,从而极大地缓解了陆路通关不畅造成的影响。”北海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吴伟介绍,近年来,北海加密海运航次,克服疫情影响,畅通外贸物流;建立外贸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开展“稳外贸 纾企困 优营商”系列活动,打出“组合拳”,推动解决影响外贸发展的难点和堵点。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中国广西(东盟、日本)商品博览会线上展等展会,获取国际订单,扩大进出口贸易。
此外,北海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连年举办“文化北海建设活动周”“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等重大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带着《碧海丝路》等本地品牌剧目,先后走进比利时、英国等开展“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进一步扩大北海的国际影响力。
“铁山港码头5号、6号泊位已于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大宗商品通关将更加便利。”吴伟表示,下一步将鼓励北港新材料、太阳纸业、斯道拉恩索等大宗商品进口企业进一步扩大进口。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