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寻古》是知名考古学家袁靖撰写的一部考古科普读物,通过梳理分析各大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文献资料等,依托历史传说、典故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方式,观察论证生肖文化的演进历程,做到了严谨性与浪漫性的交织。
生肖动物是何时融入人类生产、生活,且被赋予诸多神话色彩及文化意义的?该书认为,在史前时代,为了能顺利捕获猎物,古人必须具备极好的观察力、听力和体力,心中要对各种动物的形象和性格有清晰且明确的判断。因此,这些动物经常被生动地刻画进彩陶、岩画当中,留下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各种史前文化遗址和遗物,“古人对生肖动物的命名,源自甲骨文。”
兔是寓意吉祥的灵兽,因而文物中的兔子形象也多是神态安详的。书中举例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的玉兔,“呈俯卧状,头大身短,长耳后竖,耳上饰有鳞纹,眼部刻画双环线以代替大圆眼,口部刻画成张口露舌状……看起来呆萌可爱。”兔子还被视为月亮的化身,如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有一只四足腾空的兔子,山东嘉祥宋山小祠堂画像石中有两只合作捣药的兔子,均寓意超脱尘世,飞升月宫。作者感慨,中国科学家以“玉兔”给月球车命名,将现代空间科学技术和美丽的古代传说充分糅合,为航天故事烙上了浓浓的中国元素。
龙在十二生肖中比较特殊,因为除了它,其他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鳄鱼与蛇,究竟谁是龙的原型?对此,作者介绍了学界具有代表性的大蛇主体说、鳄鱼说、蛇与鳄鱼杂糅说。从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蚌壳摆塑的龙和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来看,当时的人在精神文化领域为龙赋予了特殊含义,但在具体形象上,这些龙又保留了很多扬子鳄和蛇等原型动物的特征。而从文物角度来看,则说明数千年前,龙曾以“爬”为主。譬如,陕西扶风海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爬龙,“龙身弓起,颈部尤甚,腰部下垂,腹部微微上收,尾部上卷,作爬行状。”
猴是灵长目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该书不仅探讨了美猴王孙悟空的三种来由,还对比了我国各地猴形文物的差异。山西闻喜上郭村7号墓出土的刖人守囿车、内蒙古鄂尔多斯式小型青铜装饰物上的猴子形象,相对呆滞、刻板,而云南出土的狩猎纹青铜剑、圆形猴边鎏金铜扣饰等猴元素青铜器,不仅存世量多,且猴子造型多变、极富灵气。这是因为北方并非猴子的自然栖息地,居于此地的先民不同于生活在云南广袤丛林里的先民,无法长时间观察猴子的行踪。
鼠与北京猿人同龄、牛乃华夏文明的柱石、虎是威武勇猛的表达……所谓动物考古,就是研究古代动物跟人之间的关系,神话与考古的碰撞、对接,构建出一幅别有意趣的生肖文化图卷。透过《动物寻古》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动物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六畜”之重要自不必说,即便臭名昭著的老鼠,也有着从麻烦制造者到医学贡献者的转变。诚如作者所言:“动物离开人类,并不会消亡;但人类离开动物,几乎是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