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过后,步行在沿村小路,只见绿油油的一株株蔗苗子已按捺不住从土地里探出了头。在十天半月前,这里更是声喧人稠,机耕、落种、松蔸、下肥的农忙时候。
“轰、轰、轰”,喷着粗气的铁牛毫不费劲地犁开大地板结的肌表,翻露出褐黄色的新土吸收了春天的活力,充满元气。翻耕过后的沟垄一波接着一波,依着地势一直延伸到极目的那一端。接着蔗农们利索地持刀将手中的蔗条一段一段地斩落在地,随即又弯身将其连头搭尾一线摆好。一样的动作在无数次的弯、起身中重复,只记得隔天再来,起伏的沟垄间,在大地的底色上用蔗条绘制出了无数齐整的白色起跑道。不由地感叹,他们是最朴实的绘画师。
落了种,就该下肥了。正在边行边撒肥的大哥说:人勤地旺,甘蔗管护跟上了,种出的甘蔗在亩产上就能多出一两吨,折算利润多出千把块钱。不要小看了这个差距,种蔗大户的收入来源很大一块就是从这里边干出来的。虽说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少了,但除草、灭虫、中耕等田间管理一样不能缺。得益于国家、糖企持续推行的甘蔗种植、农机补贴政策,不仅节省了种植成本,同时采用的新兴的“无人机喷施”技术,很好地缓解了农作相对集中的时间节点劳力紧缺的问题,大大地提升了管护效率。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入蔗地剥蔗衣的一段经历。剥蔗衣是在甘蔗管护中后期的又一环节,既有抗旱保湿又有促进糖分增加的作用。八月的天像火,必须要赶在清早天亮的时候入田。头回兴起,心想这还不是像喝凉水一样的简单?嫌主家递来的手套、两边带着布片的帽子捂着不舒服,随手兜在衣兜里就干上了。没大一会,就觉得手、脸辣辣的,一看手掌上多了几道细细的血迹子。闻讯过来的同伴调侃说,一看你就没做过这活,也没这个常识。需要保留的青青蔗叶沿边不是光滑的而是有细细的锯齿,手套和布片就是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还能防蚊虫叮咬。等到太阳出来没多久,蔗地更是闷燥得慌,主家叫大家退出蔗地后,发现自己的前胸后背已是湿漉漉的一片了。
甘蔗很甜,种植不易,这背后是千千万万蔗农及相关从业者辛勤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