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它论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又表达了何种政治主张?对此,《<道德经>智慧100讲》以专题解读的方式,进行了由浅入深的阐释。
本书作者刘笑敢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常年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尤其在老庄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厚重而深邃,以《道经》和《德经》、81个章节的丰富内容,诠释了宽广的思想内涵,洋溢着无穷的生命智慧。
作者针对《道德经》中所涉及的道、自然、无为、正反等深刻诘问,分传道篇和解惑篇两个方面,广泛联系当今现实生活,对老子于书中深刻论述过的天道、社会、人性、治国理政等命题,逐一予以再解析、再阐发。他以“悲悯天下万物,照亮曲折人生”作为引文,高度评价老子“对世间万物有非常深沉的爱和悲悯的情怀,绝不仅仅是冷眼旁观。”这一理性而又客观的品评,完全将世人眼中那个“无为而治、与世无争”的老子形象颠覆成既心怀天下苍生、又超凡脱俗的侠义形象。解析中,作者在大张旗鼓地为老子正名的同时,还对普罗大众在阅读《道德经》时,出现的一些误读进行了纠偏,并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道德经》版本及注本,做了常识性的普及。
作者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集中笔墨论及了“道”的深层含义。一方面,他说“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是事物生发的总根源;另一方面,他又辩证地指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真正永恒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这就像万物生长一样,任何事物都是朝着有利于它发展的趋势演进的,老子为此进一步告诫说,人也应该效仿自然,做事时只管做事,不与人争是非短长。这也由此衍生出老子系列学说中,比较重要的“道法自然”思想。除此,他还从老子学说对现代企业管理,礼仪道德与治国理政相辅相成的关系等层面,全面论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涉及的“自然观”“政治观”“天下观”等宏大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将老子的“无为”主张,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庄子的“清静”学说做了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从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老子在道学推广和运用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作者的心目中,老子的学说从头至尾都带有强烈的思辨性。他把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创建性地运用到家国治理方面。规劝天下的治理者,不要刻意地去设置许多的“规则”,而是要像帮助万物自然生长一样,帮助百姓自然而然地达到淳朴和富足。正如他一再重申的“无为”,绝不是教人不思进取,而是强调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学会合理的取舍,使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都能在相互均衡制约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读中华圣贤之书,需要这样饱蘸地气而又意蕴深远的书,更需要这种亲民的诠释态度,这何尝不是道法自然在文化宣介上的一种生动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