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乡位于江淮地区,这里有个独特的年俗,到人家拜年,必须拿“元宝”。
所谓“元宝”,并不是那种金光闪闪的船形器物,而是指“鸡蛋”。元宝是财富的象征,是新年的吉祥物,真元宝并不易得,以外形相似的鸡蛋来代替。白煮鸡蛋无趣又无味,家乡人便做成茶叶蛋或卤鸡蛋待客,足可见民间百姓的智慧之高了。
拜年时,元宝是“拿”,意指“吃不了可以兜着走”。来客时,主人家必会端出一盆热气腾腾的煮元宝,一个劲地往客人手里塞,甚至有性急者剥好了请客人当场吃。元宝必须拿双数,而且拿的越多,主人家就越开心,一是说明元宝的味道好,二也有祝福客人来年发大财之意。但“年饱年饱”,更何况是实实在在的煮鸡蛋,实在吃不下太多,那就往兜里装吧——主人家给个食品袋,装几个带回,也算是祝福送出去了。正月拜年,那些辈分低、年龄小的人,一上午会赶上好几家,每家必拿元宝,肚里的,兜里的,总会撑得满当而归。
我母亲做的元宝香浓味足,来拜年的亲戚为了能吃上我们家的元宝,往往是空着肚子有备而来。
母亲做的元宝必选新鲜的柴鸡蛋,搁的佐料并不多,卤煮蛋也好,茶叶蛋也好,调料的香味必须与鸡蛋的味道相得益彰。
母亲煮元宝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年前腊月廿八九的晚上,她会拿出平时少用的大号钢精锅,仔细擦洗,再选上一百个鸡蛋,煮上一锅,神奇的是,每当她说“关火”,鸡蛋的熟度刚好八分。鸡蛋在冷却的过程中,母亲又会用一只陶罐煮上卤汁,水里面只搁盐、酱油、黄酒,几个八角和少许糖。锅里鸡蛋不烫手了,一家人围桌而坐,将蛋壳砸的裂损,放入卤汁中再次煮开,关火,用余温将鸡蛋闷熟即可。以后的几天,卤制的鸡蛋一直放在汤汁中,随吃随拿,以便更好入味。
年里,寒冷天总是多,厨房里的锅锅罐罐在灶上煨着,一屋子热气氤氲,子孙绕膝,笑着闹着,灯火可亲。有时,袅袅的香味飘来,扭头一看,灶上罐子里的元宝温润,忍不住就会吃上一个。母亲笑着说,吃吧,吃吧,正月里反正闲,不够我再做。
确实,一个正月,来拜年的亲友不断,母亲会隔三差五地煮上一锅元宝,来客时加热即可。剥去外面裂损的蛋壳,汁水已浸入蛋内,通体微黄的蛋白上早已浸满不规则的酱色花纹,咬上一口,从蛋白到蛋黄,一股浓香,两味咸鲜,主客数人,笑语晏晏。
春节,“元宝”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我们老百姓期盼来的喜庆,传递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