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除夕年夜饭中,家乡有个习俗,每年必有鱼,寓意是连年有余,就是说年年都有余粮、余钱,吃也吃不光,花也花不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年夜饭鱼的做法,不外乎煎炸、红烧、清炖和清蒸。
因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农村,我们吃的鱼并不是活蹦乱跳的新鲜鱼,而是清一色冻鱼。冻鱼便于长期储存,价格又便宜,是那个年代的主要年货。每年腊月一到,父亲从集市上购买了鳕鱼、鲫鱼或白鲢、胖头,放在仓房里储物的木箱里备用,就等着过年了。
母亲是个非常勤劳的女人,每年一到腊月廿八,她也开始忙里忙外,为我们这几个孩子准备各式各样的美食。虽然到了年跟前,活计开始堆积如山,母亲却做得有条不紊,动作轻缓而流畅,做事精益求精,她切的菜细如头发丝,刀工了得,别人见了都赞不绝口,做起鱼来更不含糊。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爱吃鱼,更擅于做鱼,她总能做出令我们垂涎的美食。
腊月廿八那天一清早,她就从仓房里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冻鱼拿出来,装入瓦盆中,再注满凉水,用凉水浣上备用。到了大年除夕,浣好的鱼通身变软,不再冰手,也不扎手,母亲就收拾鱼鳞和内脏。做好这些之后,母亲把准备煎炸的鲫鱼用油盐酱油等各种调料把鱼煨好,到做饭时,油盐等各种滋味就深深沁润在鱼肉里了。
除夕夜,天还没有擦黑呢,母亲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母亲首先把油倒入锅里,小火慢煎,不一会儿工夫,外焦里嫩的煎鲫鱼就出锅,油亮亮、黄晶晶、香喷喷的,让人垂涎欲滴。煎完鲫鱼,母亲又开始炖鱼,炖鱼相对不那么复杂,清理鱼后,在锅里放入少许油,加入老抽、料酒、花椒、葱花、生姜、大料爆锅,然后将整条鱼放入锅中小火慢炖。鱼炖好了,母亲打开锅盖,将炖好的鱼盛放在盘子里,上面浇上鱼汤,撒上香菜、葱沫,端上了饭桌。
鱼有腥味,炖鱼往往放在最后一道菜,所以炖完了鱼,年夜饭就开席了。母亲很快收拾了一大桌子饭菜,一大家子人围坐在方桌旁,望着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吃着母亲亲手做出的一样样美食,全是幸福的味道。
母亲为什么做两种不同做法的鱼呢?无非是满足我们这些孩子复杂的味蕾,慰劳我们猖狂的胃。年夜饭鱼的两种做法,充盈着浓浓的母爱,是母亲至情至性的关怀。
读小学的时候,我见母亲忙忙碌碌,很是感动,于是见缝插针,也在母亲身旁帮她打下手。一来二去,我也学会了做饭,不但学会了做面食,而且学会了做菜。随着自己渐渐长大,每年过年我也帮着母亲做年夜饭,而且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做两道不同口味的鱼。
如今,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鱼不再是餐桌上的主打菜,我也早就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还是非常想念儿时的岁月,总在回味母亲做的香喷喷的炖鱼。每年回老家过年,我都抢先下手,为母亲和孩子煎鱼、炖鱼,当我把两盘不同做法的鱼端上饭桌,孩子就会瞪圆眼睛,不理解地问,为什么要做两盘鱼呢?
听到女儿的疑问,我先是一愣,继而望了望饭桌上花白头发的母亲,微笑着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