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也让海外汉学家为之着迷,他们沉醉在汉学的海洋里,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化,发出看似“外在的”对中国文学研读的回声。季进编著的《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收录了他对宇文所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葛浩文、顾彬等19位海外汉学家的访谈,作者以平等理性的态度,与他们近距离的学术访谈,为读者呈现出海外汉学家在异域研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景象,而充满智慧碰撞的思想交流,使我们有缘见证有趣的灵魂和智慧的光芒。
在文化全球化势不可挡的当下,海外汉学在不同视阈下发出“外来”的声音,与国内学界因文化认同之“和”而形成共鸣,也因视角理念的“不同”而形成有价值的争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多数汉学家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和熏染,并在不自觉中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文学,夏志清在著述那本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时,所依持的便是西方文学的标准,而在季进谈及此事时,他强调“对优美作品的发现和批评”是其首要工作,而“文学的好坏,中外文学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当李欧梵被问及在研究汉学过程中是否会碰到中外文化碰撞的问题时,他回答:“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拥有世界性的眼光,是可以化解所谓文化碰撞的。”历史证明,文化碰撞之后就是交融,而交融中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视角。不同的学术传统理念会构建出不同历史景观,会为文学史的书写注入新风,宇文所安、艾朗诺参与编写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打破了中国文学史按朝代纪年的叙事传统,采用“文学文化史”的文化史观对文学进行叙事,“这样做会有很多麻烦,但也有优点”。
海外汉学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季进访谈的多位汉学家都提到汉学研究在海外学术界始终是边缘的,这其中有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欧美中心主义的偏见等原因。对于海外汉学家取得的丰厚研究成果,促进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互动,进行中西对话是十分必要的。海外汉学家深谙“和而不同”的真谛,在王德威看来,对话的双方最主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场域,来和外界的进行交换,这是一个学术对话的策略。在用西方模式和理论进行中国汉学研究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同辈中国学者在方法和理论上的独特建树。当然,对于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们固然有善用新史料、视角新颖、观点独特的优点,缺点也十分明显,但海外汉学的研究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另外一种视角。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会张开双臂欢迎并接纳来自海外汉学的“回声”,转化为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最强音的动能,更应该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体认,在内观和外省、传承和创新中,以中国好故事唱响“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