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读《郑板桥集》,见其中有残篇日‘刘柳村册子’。记述生平琐事,文笔好,这个题目也好。时间过去许久,印象仍然很深。此番追忆往事……我也学着弄个‘册子’好了。而我半生居住北京……忽然记起‘插花地’这个词儿,插花地也就是飞地,用在这里是个精神概念,对我来讲,也可以说就是思想罢。”这是止庵对《插花地册子》书名来历的解释。读起来虽有些绕口,但却饶有趣味。
在本书里,作者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对印象深刻的作品逐一评点,又在时间的经度和地域的纬度间勾连比较,指出作品好在哪里,或者糟在何处,评论各书自具慧眼,不跟风,不故作高深,平易亲切,耐人寻味。全书分为八章,从小时读书开始,再到少年的创作生涯以及师友之间的交往回忆、读小说、诗、散文等,作者就像罗列随园食单一样,摆出一本本书,大体都是对读过的小说的零散印象,但往往一语中的,大可作为一份寻找书的参考。
作者自小就读了很多书。“当然难免只是一鳞半爪,但集腋成裘,渐渐学到一些东西。”如小时读“三国”,记住“依样画葫芦”,读“红楼”记住“银样枪头”,读“水浒”,记住“瓦罐不离井边破”……以此为基础,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养成一应兴趣、爱好、品位等。“将我具体的人生经验及见识与书上所讲的相对照,有如得到良师益友的点拨,人生不复暗自摸索,书也不白读了。”
作者的读书是种系统性阅读。“多少年后我才明白,所谓散文不过是文字而已;对文字有文字的感觉,也就是散文了。”作者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散文,更为留心。“大约五四一辈,只求实话实说,而这就特见性情”,譬如钱玄同的谈论思想和经史的文章,率真激烈;刘半农的《半农杂文》和《半农杂文二集》,风趣滑稽,都是文如其人的。此后作者则于文章上更多用心,而其中成就突出者,都有足够才具倚恃,火候又总能把握适当。
“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件事的话。”作者如此说。他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任医师、记者、工程师、出版社副总编辑等。作者充分运用海量阅读带来的审美眼力,指导和磨炼自己的文学创作。他的创作实践与丰富阅读经历和典雅品位之间,形成了一个优美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