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到革命老区离我这样的近,近到自己的脚下就踩着当年先辈们辗转战斗、挥洒热血与汗水、甚至是宝贵生命的魂系热土。在西场革命老区武装斗争史迹纪念馆里,面对铭刻着斑斑岁月痕迹的实物和历史照片,听着小讲解员的讲述,我似乎看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身体里蕴藏着的求真无畏、为公克己的英雄印记。
这是合浦地方党史上著名的“合浦米案”图文画册。在这场轰轰烈烈历时半年之久,席卷了南康、廉州、石康、小江、寨圩、西场、沙岗、多蕉、白石水等多地反运米资敌斗争中,被当局逮捕的西场籍民众15人,其中就有11人是中共党员。在狱中他们忠诚不改、斗志昂扬,熊熊烈火锻造出的精钢更是坚韧,后来他们绝大多数成为1945年武装起义的战斗骨干。
这是一顶能看出岁月的竹笠。冬季里北部湾畔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冻雨是夜行人的噩梦,在西场革命斗争最艰苦的年岁里,日宿竹林、蔗地,夜里转地防袭,饥寒交迫中那顶御雨的竹笠成了除了热烫的红心外唯一的物质上的依靠。
这是小小偏厅最显眼的陈设——木制、铁制的大刀和长枪。老一辈革命家常说,中国革命靠的是笔杆子和枪杆子。当新青年接触了先进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的追求中,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意识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据讲述,当年一支以共产党员为基础组建的100多人的大刀队,日夜在西场镇附近的牛圩坡进行军事训练。虽然历经百年,走近枪尖刀芒耳中仿佛仍能听到“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不屈嘶吼
这天,纪念馆里参观者众,小讲解员引导着在场的人回顾那一段峥嵘岁月,追思先辈在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自由、幸福而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军需文物柜前,小讲解员对着一个不起眼、乌黑的开口盒子向大家提问:“这是做什么用的?”于是激起了小小的互动高潮——有说是饮水缸,又有说是药盒,甚至还有猜是装子弹的,被一一否定后,我猜是饭盒子倒是中了头彩。这已经是来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为了守土安疆,西场籍的邓礼全、花培伟、莫贻权等烈士血洒疆场,长眠他乡,他们的年龄平均只有20岁。
好奇地问与小讲解员一同的老师:“在学校里建立纪念馆并不多见,选址与学校有什么的渊源吗?”老师作答:“别看今天这里绿茵长廊、鸟语花香,是读书育人的好场所,但几十年前这里濒海临江是国民党驻防的咽喉处,也就成为敌我斗争的争夺点,红色文化廊里的浮雕像其中就有1945年西场武装起义的战斗再现。”
看着学生不怯场的解说表现,老师不无骄傲地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学生们更多的是从书本、课堂上被动式地接受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但自从学校里建起了纪念馆,红色文化走进了校园,学生们的‘红色’兴趣空前的高涨,个个‘比学赶先’争当义务小讲解员。别看孩子们有时嬉戏打闹不着边,但一走近红色文化廊子总会自觉地把脚步放缓、声音放轻,纪念馆前的小广场时时都保持干干净净。你不妨去看一看学生们亲手绘画的校园红色墙报,是孩子们最诚挚的表达。”
来到“红墙”,熟悉的学生时代记忆被唤醒,一撇一捺、方方正正,红色仍旧是不变的底色,洋溢着对先辈英雄事迹的追思,倾诉着今天美好生活的巨变。学生们在飘扬的红丝带边上画上了一只白鸽,这似乎是在传递对“和平”的祝愿,也让我看到展翅的祖国的希望。听听孩子们用饱满的画笔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传承红色基因,做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