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布置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这些散养在乡村的“野”孩子,大概是觉得自己的乡村生活太枯燥无味了,交上来的作文总是寥寥几笔,记上几笔流水账敷衍了事。
其中有一两个倒是写得像模像样,一个写跟奶奶下池塘挖菱角、吃菱角,那副身临其境的模样让我都产生错觉,以为到了江南水乡。另一个写跟爸爸到动物园游玩,父慈子孝的幸福场面让人感同身受。可是他们忽略了学校附近十里八乡的生活和他们的家长情况,老师都了如指掌。菱角在整个小镇都没见过新鲜的,而跟爸爸去动物园的孩子,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并且市里都没有动物园,他去动物园玩的机会少之又少。我把他俩叫到跟前盘问了一番,挖菱角是假的,去动物园也是假的,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戳穿了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写了跟奶奶搞清洁,跟妈妈去收割稻谷的日记。自那以后,交上来的周记虽然还是有流水账的嫌疑,但至少是亲身经历。在日记里,我知道这周他们谁家晒了稻谷,谁周末玩了什么游戏,谁家在外求学的姐姐回了家……
这天,我照常改周记,大部分同学的日记都写逛超市的见闻。我才知道原来镇上新开了一个超市,开业大酬宾,他们都跟着家长们去逛了。在他们的周记里超市开业也有快一个月了,我看到的是一个超大的、豪华的、热闹的超市。有一个同学没有写过超市。那天我碰见了她的奶奶,她奶奶跟我唠叨,孙女回家哭着要奶奶带她去大超市,她说班里的同学都去过了,就她没去过。那个中午,奶奶顶着烈日带她去四公里外的超市逛了一圈。下次她的周记里果然写了超市的见闻。至此,全班同学都带着我“逛”了一遍这个超市,超市在我心里就像一个素未谋面的熟悉人。
一个周末,我来到镇上,路过卫生院的时候,我想起孩子们日记里的超市就在附近,我寻了寻,果然有家新开的超市。我在心里犹豫要不要进去逛逛,但我并没有什么要买。为什么不进去感受一下孩子们的快乐呢?我来到超市,开业大酬宾活动已经结束,里面寥寥几人。我在门口右边找到了他们周记里那个供孩子们玩的小型游乐场。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着,在超市里感受他们日记里那种热闹的场面。超市在乡镇算得上有点规模了,看着眼前的火腿热狗、辣条糖果、薯片可乐等零食,仿佛看到这些孩子们被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诱惑,眼睛里闪过一道道光。耳边仿佛听见孩子们由于兴奋而抑制不住的大呼小叫,能切身感受到孩子们拉着父母长辈,选购自己心爱商品时的那种心满意足。
十来分钟,我逛了一圈,四处看看,发现已经逛完整个超市。我心里宛然一笑,走出超市,走出小镇,回到我的乡村,回到我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