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于诗人来说更多是一种生活、生命的态度与表达。邓学云借诗歌为媒介,将个体经验和外界连接起来。他的诗集《如果没有风》既是他在时代中的“留痕”,也承载着他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
《如果没有风》共分为“在叠彩山上”“岁月的痕迹”“在群山中穿行”“旷野的树”“如果没有风”“安静的时光”六辑。诗集的写作对象涉及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作者将身边人世、事物、生存环境、亲人友人等作为写作的出发点,但却并不是做如实的还原,而是借此将个人的主体精神凸显出来。同时,由于作者的笔触涉及复杂现实生活,有关个体生存的复杂绵密的情思、诗意的语言与手法在作者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如果没有风》在对生活经验进行描述的过程中,首先对意象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比如在第一辑“在叠彩山上”,多是从周边景观出发,再引入自己的思索与判断。如在诗歌《穿过芦笛岩》中作者就以芦笛岩的景色切入,随后便引入自身对生命道路的判断。相对于非经验写作,作者的抒情模式建基在现实基础上,随后又对现实进行判断与反思。据此,《如果没有风》形成落脚点更加坚实,但又形成不缺少思索的诗歌文本。而在第二辑的诗歌《放风筝的盲人》中,作者也并不是简单刻画盲人的生存现状,而是作出想象和虚化,从而将盲人的形象提升为“一直仰望天空与风筝/一口气跑完了五十年/成了那个少年”的少年形象,并将少年的生活经验想象为“他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更明净更蔚蓝的天空”,从而形成对现实生活经验的诗性虚化与改造。
作者在对身边人世、事物、生存环境、亲人友人等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并作出判断后,又延展到更广阔的生命思索与诗意探寻。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深层的感受与意义,并将这种感受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转化,从而建构出诗性想象。依旧以《穿过芦笛岩》为例,在对人们的生命经验作出评价之后,又向更深处的生命本质探寻。作者在直面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将现实经验所赋予自身的哲思通过诗歌的方式展示出来,看似是在写芦笛岩的出入口,其实暗指人生的出口与入口。再如诗歌《在栖霞寺》,这首诗歌在描写栖霞寺的客观环境“这里的天空是菩提树的枝叶/与黑色的檐头及屋脊铺展而成”描摹的基础上,表明作者的态度:“一座寺院建在城中/是大隐隐于市的另一种阐释”。随后又将对人世、对生命、对现实生活的想象通过奇特的想象抽丝剥茧般融入诗歌中。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风》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又将现实环境拓展到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其中既有关注人类生存现状的“大我”深思,也有关注个体生命的“小我”探究。也许正如《风》中所写:“我一直在想/是风跑在前头,还是声音/这么多年,穿透我们/并不时让我们从深夜里/惊醒的,是风声/而不是风。”而在作者建基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力作《如果没有风》中,穿透灵魂的是诗性追求,而非切实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