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煮光阴一盏茶:中国茶人录》,作者萧萧,资深媒体人、生活美学研修者,热爱传统文化,对茶道美学及其精神内涵有自己独到的审美和见解。此书是一部茶人生活深情录,讲述茶人有温度、有体悟、有故事的生活方式。关于一片东方树叶的深情,关于安住当下和内心的抵达,关于生活的无限可能。作者历时两载,通过著名茶文化学者王迎新与18位人文茶道研修茶人的切身故事和心路分享,让人得以窥见茶道殿堂之习茶奥秘,以及茶借由人文精神融汇给人所带来的雅朴真趣与山林之逸。
茶生于青山秀水之间,与山峦为伴,明月清风为侣,带着土地和手掌的温度,经过采青、萎凋、炒青、发酵、杀青、揉捻、渥堆等数道工序的历练,涅槃重生般与我们相遇。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茶,代表着一种生活审美高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演绎着属于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在忙碌的当下,我们要学会借助一盏茶,看到生活“慢下来”的样子。这种慢生活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饱满的生命状态,让人在从容中获得停歇的精神力量。
在作者眼里,一盏行走的中国茶,仿若一幅中国画中水墨烟云,有天地的苍茫,也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旨趣。山岚萌动间,寂静与欢喜直抵心灵深处。不管走到哪里,将茶箱打开,便可拥有一个流动的茶席。此时,心是静的,只需要一盏温热的茶汤,便可以关照内心。于是,山川可茶,草木可茶,风日晴好,幽鸟相逐。你来或不来,我都要自知自饮。这才是习茶的意义,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中国人文茶道创始人王迎新说:事茶的人不一定要每时每刻都盯在茶上,你可以在博物馆远古的陶瓷器,寻找器物美的共性与线条,可以在北魏古石窟前拜观菩萨造像的爱与美,在泰山的山岳上赞叹经石峪上镌刻了千年的大字《金刚金》,还可以在西双版纳村落里的菩提树下捡一片金黄的菩提叶,在制手工纸的人家,为自己抄一张特别的菩提手工纸……这一切都是为了一方茶席,一场茶事。你懂,它就是为了你;你不懂,它就是为了懂它的人。
茶外之味的体悟,体现了美学价值与生活价值。关于喝茶:茶汤还是那盏茶汤,可是茶之外你却分明远离了不安的岁月,喝到了简宁清和。这是中国茶中的人文、人性之美。关于抚琴:习茶和抚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修得都是“味外之味”的清雅之心。关于一席茶:一席茶,君臣佐使,各自安好,这碗茶便有了自己的格局。关于茶食:茶是有灵魂的,它唤醒的绝不仅是我们的味蕾,还有回忆、味道、色彩和心情。
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崇尚的生活美学。美得简单自然亦深情质朴。书中100余张高清大图,生动还原茶之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视觉盛宴:器物之美,茶席之美,插花之美,茶食之美,茶修之美……
泡杯清茶,浅啜细品,品茗,品心,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