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李冰。
在史学家眼里,李冰是一位勤政官员;在老百姓眼里,李冰是一位水利专家;在建筑师眼里,李冰是一位建筑能手;在美食家眼里,李冰是一位味觉大师;在雕刻者眼里,李冰是一尊东汉石像……而在我的眼里,李冰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过去的都江堰,出了两个优秀的诗人。一个是张孔山,他把诗写在了浩渺的太空里。一个是李冰,他把诗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
李冰是不是都江堰最早的诗人,我不知道。两千多年前,他就挥舞着长锸,指挥着江水,在巴蜀大地上写诗,写最大的诗,写最美的诗,写最现实主义的诗。那一层层稻波和麦浪,那一垄垄玉米和高粱,那一排排碧树和苍竹,那一缕缕炊烟和绿云,都是李冰笔下最动人的诗行。千古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不过是李冰写在大地上的众多诗句中的一个优美注脚而已。
我以为,对李冰,人们无论怎样赞美与歌颂都不过分。但我还想说的是,最懂李冰的,是诗人。所以,就有了凸凹的《水房子》。
很多人不理解,居于锦城之东龙泉山下的凸凹,为何要给锦城之西岷山下的都江堰和李冰写诗,而且是写厚厚的一本?我们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所有的人都是两个人生的/一个名叫母亲/一个名叫土地……/有人的出生地在公海上、飞机上/我是幸运的,我有一处真正的出生地/原始、踏实、全面、一直在的/指认我的出生地/不需要说出国度、省份、地市/不需要说出方位和时间/从再远的地方连爬带滚赶回出生地/也不会迷路/是的,它就是都江堰
对于一个出生于都江堰的人来说,为李冰写诗,这个理由已足够。但是,理由偏偏还不止于此,凸凹出生8年后,龙泉山引水隧道打通。也就是说,都江堰不仅给了凸凹生命中饮下的第一滴水,还给了他一生中赖以活命的水。没有水,就没有凸凹的命。没有水,就没有凸凹的诗。而这水,得之李冰和李冰身后千千万万的李冰。
最终,凸凹也成了都江堰的一滴水。
东流不尽秦时水。就像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无数条渠系一样,凸凹慢慢流淌成一条渠系,他从都江堰出发,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首,由首而成《水房子》……如同岷江水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然后流向广袤的天府之国,继而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样的河流还有很多,比如钟纪民、张湮、羊村、傅承烈、王纬、汪寒洁、松鹰、沙白、王骊雯、刘春、陈宇……无论流程有多长,他们都会向着这片水域一次又一次地回游。
而凸凹的这一次回游,深刻、扎实。他先是捧出了颇具影响力的35万字长篇历史小说精品《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向李冰致敬。然而小说写完,意犹未尽。凸凹再次对都江堰灌区做了更全面的回游,1条内江总干渠、19条渠系、37条干渠、60条分干渠、272条支渠、2848条斗渠、34868条农渠,还有密如蛛网的毛渠……每一条渠系都能看见他流淌的诗意和水淋淋的足迹。最终,他捧出了72首共计4000余行的诗,实现了致敬李冰、致敬都江堰的一个最隆重最庞大的诗歌仪式。
都江堰的水,是流淌的诗。凸凹的诗,是凝固的水。
这座由4000多行诗歌搭建而成的《水房子》,不仅是当代山水诗写作的典范建筑,也是向李冰和他身后千万个李冰致敬的川主祠堂,更是灌区儿女守望故乡的精神家园。
霍俊明兄说:《水房子》是当代的《水经注》。我深以为然。此时,我想起了1600多年前的郦道元,那个见惯了大江大河,内心无比骄傲的人,在都江堰,他却不得不在一江浩荡奔流的水体面前低下了头颅,毫不吝啬地歌唱与赞美。
就像今天的凸凹献给李冰的诗。这是一滴水和一江水的相遇。这是一位诗人向另一位诗人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