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多重的生存压力。只有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注重发掘其精神本源与当代价值,才能彰显传统民俗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击罢泥牛物候新,一鞭分与万家春”。牛年立春,很多地方都举行了“鞭打春牛”等别开生面的民俗活动,以一种隆重的仪式感,以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016年11月30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关注二十四节气,就是关注中国文化。立春,是天干地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反映着一年四季更替,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每到这个节气,一些地方会隆重举行“鞭打春牛”仪式,以示新年之始,并兆示丰年。今年是牛年,“鞭打春牛”这一民俗活动更是有了特别的意义。
史料记载,“鞭打春牛”盛行于唐、宋,最早源于皇宫,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得这一民俗文化传播甚广。清朝雍正在位的13年间,除了第一年,其余每年都去先农坛祭祀和耤田。到了雍正四年,他更是要求全国官员亲行耕耤礼,称“朕欲令地方守土之官,行耕耤之礼,使之稼穑之艰,悉农民之作苦,量天时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硗。”此后每年立春时,县级官吏,擂鼓鸣锣,吹吹打打,抬着纸扎春牛,从县府行至先农坛,沿路百姓家家鸣放鞭炮,并将米、黄豆抛向耕牛,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古时农民靠天吃饭,人们赋予立春“祈祷”之义,如今大部分农村已没有了这个风俗,但与“鞭打春牛”相关的舞春牛、闹春牛等民俗活动还在继续,且寓意更加深刻。比如,立春日“鞭打春牛”民俗活动,每一鞭都有不同的内涵,“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十打十全十美!”可见,这为“鞭打春牛”传统民俗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让该活动在新时代下实现新发展。
随着时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多重的生存压力。只有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注重发掘其精神本源与当代价值,才能彰显传统民俗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比如近年来每逢端午,包粽子、赛龙舟、端午诗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在各地上演,人们在重温屈原爱国情怀中培育爱国精神,在弘扬先贤爱国情操中树立远大理想,就赋予了这个节日及其民俗活动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相比端午龙舟赛、七夕乞巧这些民俗活动,可能“鞭打春牛”在民众中的知晓度并不算高。如今我们提倡开展“鞭打春牛”这些民俗活动,可不光是图个热闹,而是要理解传统民俗背后的文化意蕴。事实上,开展“鞭打春牛”民俗活动,也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春是一元复始,是万象更新,“代表着温暖、生长”,因而其寓意已不限于节气,还渗透着对自然的礼敬、对人生的感悟。“人勤春来早”,更开启了人们一年勤劳努力向上的奋斗模式。我们应以二十四节气之类的民俗传统为契机,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其文化意蕴,弘扬其精神内涵。比如“鞭打春牛”,也蕴含着新时代需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